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体育 > 综合

深一度当陈梦遇到朱雨玲,那是属于中国乒乓的厚度与广度

2025-11-20 03:26:59
来源:澎湃新闻


陈梦与朱雨玲。

“终于走到这里了。”女单铜牌争夺战打完,来到文字采访区的朱雨玲见到老友说了这样一句话。不远处,陈梦还在持权转播区接受电视媒体的采访。

这是比赛结束后的35分钟。一墙之隔,孙颖莎与王曼昱正在球台两侧隔空相对,球迷的呐喊时不时窜进记者的录音笔,成为朱雨玲与陈梦采访时的背景音。

竞技层面上,已经开打的女单决赛显然是当世最高水平的较量,但媒体依然不愿错过朱雨玲和陈梦这样的采访对象,毕竟相比不愿在混采区有过多情绪表达的国乒核心主力,二人更愿意向外界袒露心声。

一位是自巴黎奥运便没再亮相赛场的奥运冠军,一位是复出一年便重返世界前十的世界冠军,乒乓球早已不是单薄的输赢二字,而是浓缩着更多的人生含义。

某种意义上,如果女单冠亚之争代表着中国乒乓当下的高度,那么女单铜牌之战,则意味着中国乒乓能触及的厚度与广度。


朱雨玲与陈梦。

全运场,再相逢

“现在感觉自己还没打够,还想再打两局。如果没记错,我们是同一天获得的世界冠军,也是同一天拿到了亚运会的女双冠军,我们在一起配合了太多的比赛,我们又是曾经的室友、队友,我整个国家队的职业生涯都由她来陪伴。我们互相鼓励着、互相良性竞争,也成就了彼此。”

赛后的混采区,朱雨玲娓娓道来,即便这是她在混采区停留的第30分钟。

朱雨玲有一种魔力,你总能从她的发言中感受到时间的维度,这一次同样如此。

朱雨玲口中的“同一天世界冠军”,是2014年世乒赛的女团冠军,口中的“亚运会女双冠军”,是同一年的仁川亚运会女双冠军。

彼时的二人,是国乒女队最被看好的潜力新星,是丁宁、李晓霞和刘诗雯身后的追赶者。

相比1994年出生的陈梦,小一岁的朱雨玲反而是蹿升更快的一方。15岁进入国家队不到一年,她就在世青赛包揽女单和女双两枚金牌,成为了世青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单冠军。而陈梦直到2011年,才收获世青赛女团、女单、女双和混双冠军。


2013巴黎世乒赛。

成绩突出,年龄相仿,使得二人成为了室友,也成为了女双搭档,顶着相似的西瓜头发型,从2010年首次在奥地利公开赛上交手,到2020年德国公开赛最后一次交手,二人一同成长为国家队的主力,而在单打赛场,二人24次国际赛场交锋,陈梦13胜11负稍稍占优。

但命运的交错始于2020年,那一年朱雨玲因身体免疫系统出现突发问题,最终确诊为甲状腺癌,缺席国乒奥运模拟赛的她,运动生涯也急转直下。

在此期间,陈梦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,并连续斩获东京、巴黎两枚奥运单打金牌。待朱雨玲2024年9月重返国际赛场,以外卡身份参加WTT澳门冠军赛,重新开启职业生涯时,拿下巴黎奥运女单冠军的陈梦则淡出了球场,并在年底退出了世界排名。

直到2025年的全运会,双方交错的人生又一次重逢,“小朱姐”变成了“小朱”,“梦姐”变成了“大梦”。


陈梦。

享受乒乓

再次重逢,二人的经历完全不同,但心境却出奇地相似。

此时的陈梦是两届奥运会女单冠军,但过去一年,她说自己9个月没有系统性训练,“肌肉都没了,能力完全消失。”

因此一路晋级到半决赛,陈梦说的是“享受比赛,不要受伤就好”,是在混采区感慨“拉丢了太多球,跟不上王曼昱节奏”,是闯入四强时的“多赢一轮就多享受一轮”。

这种近乎直白的坦诚,在顶尖运动员里并不多见。

东京奥运会后,伤病与舆论袭来,时常赢不到最后的陈梦一度陷入负面情绪。

接受《舍得智慧人物》采访时,陈梦这样形容:“人一多我就会特别害怕,站到比赛场上,一进场地就感觉所有人都在议论我,质疑我行不行。但以前的我完全不是这样,观众越多,我越渴望比赛。”

有一次输球,陈梦在三个抽屉大小的卫生间窝着坐了两个小时,也一度跟教练说不想再去比赛。

但来到全运会的赛场,陈梦说自己成长了:“在我的记忆当中,以前半决赛输了以后,我很少能站在铜牌领奖台,之前自己输了可能会有一些情绪,但这一次比赛面对自己,我可以坦然接受,能够去取胜,也是比四年前的自己有了进步,自己也挺开心的,这枚铜牌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长。”

同样的表达也出现在朱雨玲的采访之中,虽然未能站上领奖台,但全运会四强的成绩已经超出她的预期。

重回赛场一年时间,朱雨玲拿了大满贯的冠军,又成为了全运会四强,她说自己能参加全运会就已经足够穿越,“因为五年前我有一些突发事情的遭遇,我中止了职业生涯。我当时以为2025年一定是我的终点,但我没想到2025年我又回到了赛场,并且取得了四强的好成绩,我已经非常地开心、满足和知足。”


朱雨玲。

世界大了,乒乓小了

享受乒乓,成为了陈梦与朱雨玲在全运会赛场的一种心境。这种心境的由来,或许是因为这一方乒乓球台,不再是她们的全部。

巴黎奥运会后的大半年,陈梦的生活重心明显变了。签约表哥黄晓明的公司,去巴黎时装周,还带着妈妈上了综艺节目,她这样形容自己的选择:“我只是想给自己放个假,调整好状态再回到赛场,乒乓球从来都是我的热爱,不是负担。”

当然,她依旧会在社交媒体上,怀念三点一线集体生活的踏实感。

相比刚刚转换心境的陈梦,近乎重启人生的朱雨玲才是更典型的代表。

从2021年正式退出国家队,到2024年重返国际赛场,朱雨玲放下球拍的三年时间里,成为了天津大学体育部的副教授,攻读电子科技大学和里斯本大学合办的管理学博士学位,还是自家半导体公司的执行董事。

她仍记得答辩那天面试官抛出的两个问题:为什么要来读博士?如果不能毕业怎么办?

而她给出的回答是:“我不在乎能不能毕业,我只想在这里找到全新的自己。我是来找答案的,不是来读文凭的。”

于是她成为班里唯一一个用英文答辩的学生,导师夸她“是被乒乓球耽误的博士生”,她一度将社交媒体介绍改成“95后大学老师”和“电子科大博士研究生”,最后才写着“乒乓球爱好者”。

去年9月以外卡身份参加WTT澳门冠军赛,出场仪式上的朱雨玲笑着挥手致意。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,朱雨玲说:“我可能职业生涯从来没有笑着出过场,那个时候我已经不是运动员朱雨玲的状态了。”

于是全运会的混采区,当大多数球员谈论着比赛,朱雨玲聊的话题却更加丰富——她感谢好友韩莹的老公(雷洋,前国乒队员)特意从德国赶来担任场外指导,说希望自己的表现能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困难,也为运动员的学习能力发声:“运动员只是没有时间学习,而不是我们没有学习能力。”

至于为何回到乒乓球台,朱雨玲给出的答案是:“我一直在探索乒乓球带给我什么,我能不能在放下乒乓球之后,转化到我今后的人生当中去,这是我现在想探索的,我希望能通过乒乓球把自己的视野拉宽。”

当世界变大,乒乓球自然而然也就变小,对陈梦如此,对朱雨玲亦然。

最新资讯
最新录像
最新集锦
热词推荐